期货研究工作连接着产业、金融和投资者,是行业的信息枢纽之一。推动研究与业务有机融合,是期货公司落实《意见》要求、提升服务质效的重要抓手。
财达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爱文日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财达期货始终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使命,打造以钢铁产业链为核心的研究品牌,深化内外协同与业务扩维,不断探索“以研究促业务,以协同促发展”的特色经营之路。
提升研究专业度 从“条线服务”走向“综合服务”
《意见》对期货公司如何做好产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特别指出,要“发挥期货公司专业优势,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为优质的衍生品综合服务”。在郭爱文看来,能否提供专业化和集成式的金融服务,将逐渐成为衡量期货公司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这就对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地制宜打造研究的品牌优势,是期货公司深化服务的重要支撑。”郭爱文表示,公司依托集团资源优势,以品牌建设促服务发展,针对集团下属企业需求,积极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实现产业与期货的多维互动。
记者了解到,作为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金融板块的一环,财达期货于2024年推出“和钢汇”投研服务品牌,并致力于深挖“产业链研究”品牌效能。该平台以黑色商品为核心,以个性化数据支持、投教培训推广、期现业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服务体系。
风险管理业务,是期货行业服务产业的另一个“窗口”。郭爱文表示,提供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服务要实现“两次握手”,一次是在期货公司内部形成研究部门与风险子公司的“信息协同”,另一次是风险子公司与客户的“业务协同”,协同效率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近年来,财达期货坚持以风险管理业务为抓手,注重内外联动,合力打造期现业态。公司旗下的风险子公司财达投资,坚持以“服务集团战略、护航实体产业”为核心使命,充分发挥母子公司在研究和交易上的各自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初步形成了“母子协同、期现联动、产融结合”的服务体系。在谈到发展规划时,郭爱文表示,公司正在积极探索,以场外期权工具对冲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的路径,助力集团构建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金融如何创新服务,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善于整合需求和资源,并形成可复制的流程体系。”在谈到服务升级时,郭爱文这样说。据了解,国内各期货交易所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产业的惠企助企政策,为企业了解期货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财达期货以交易所“产融服务类”项目作为突破口,细化政策的解读、宣介和对接,开展“走一线、重务实、优生态”调研分析,形成市场政策与企业需求的双向联通,从而构建起更加高效的需求响应机制,为企业系统了解衍生工具提供了支撑。
深化外部合作 积极打造“期货+”产学研生态圈
期货公司研究工作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业务推广层面,还包括服务战略与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作为财达证券分管研究条线的副总经理兼期货公司董事长,郭爱文还介绍道,公司在开展产学研转化中也在积极探索从多个维度提升公司的社会价值、践行行业文化。
积极服务河钢集团战略,以“产融结合”为集团发展赋能。郭爱文介绍道,一方面,公司借助河钢集团产业优势和研究力量,联合开展集团优势品种、拟上市品种等产业专题调研和研究项目。通过走近产业、了解产业、服务产业,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为服务市场发展和集团战略规划提供了多元化的分析支持;另一方面,公司推动ESG理念与服务集团战略发展深度融合,与集团下属单位在绿色低碳转型、电力市场改革等领域进行探讨,筹划深度合作。
整合内外部研究资源,以“证期协同、优势互补”释放研究新动能、共享研究成果,打造期货公司新型智库。郭爱文表示,期货公司在产业链研究和商品价格监测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需要靠外部协同激发出来。近年来,公司与财达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开展合作,聚焦京津冀地区大宗商品重点产业链,为产业客户提供更立体的产业研究服务。同时,公司还与期货交易所、期货业协会、河北省社科院等多家单位保持合作,聚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绿色降碳、区域经济等重大战略问题,积极为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持续加强校企合作,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共筑人才培养新高地。“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变量,为社会培养懂金融、爱产业、识风险的复合型人才应当成为期货行业的重要职责之一。”郭爱文表示,财达期货始终践行社会责任,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探索“期货+产业”培养模式。公司以集团人才培养基地为范本,与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通过联合培养计划申报、实习基地共建、行业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引导高校学子了解期货、走近产业,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另外,为进一步落实《意见》提出的“巩固期货市场风险预防预警体系”相关要求,公司还计划联合高校开展钢铁产业链风险评估,探索建立链上风险预警体系,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更加务实、科学的研究参考。
郭爱文还表示,在财达期货与集团股东和证券母公司在多个业务层面双向奔赴、形成业务动态协同的过程中,公司自觉成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践行者”与“倡导者”,同时抓住合规经营这条“红线”不放松,确保研究与业务在正确轨道上运行,为公司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