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多公司因重大信披违法被ST凸显市场三大“硬伤”

加入日期:2025-4-2 16:00:13 【顶尖财经网】



分享到: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5-4-2 16:00:13讯:

  
  日前,包括L公司在内的三家上市公司公告因信披违规将被ST,其中两家涉嫌重大信披违法行为。据统计,截至目前,2025年已有11家上市公司被监管部门实施退市(其他)风险警示措施。个人以为,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因重大信披违法被实施退市(其他)风险警示,也凸显出目前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三大“硬伤”。

  L公司发布的公告显示,该公司2019年年报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均存在虚增。发布更正公告进行调整后,上述三项财务数据仍然存在虚增的情形。基于此,深交所决定对L公司股票交易实施其他风险警示,上市公司及时任高管等也均受到处罚。显然,这也是其咎由自取的结果。

  在涉嫌重大信披违法的上市公司中,普利制药东方集团等均榜上有名。值得注意的是,11家上市公司被实施退市(其他)风险警示,重大信披违法的就占7家,占比超过六成。比例如此之高,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但不幸又是事实。

  其实,所谓的重大信披违法,主要表现在相关上市公司年报或其他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上。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增也好,虚假记载也好,本质上都是上市公司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像普利制药已启动强制退市程序,东方集团存在重大退市风险,均是其财务造假惹的祸。

  由财务造假所导致的重大信披违法,背后不会有赢家。虽然上市公司实施财务造假的目的各不相同,但上市公司、实控人及时任董监高等责任人员受罚不可避免;股价下跌及投资者因此遭受损失无法规避;甚至于有的上市公司因之会被强制退市。

  上市公司重大信披违法违规,有可能一时得逞,但最终会东窗事发又往往是大概率事件。因此,上市公司有可能能呈一时之快,而鸡飞蛋打的结局往往又会“被注定”。

  步入2025年以来有众多上市公司因重大信披违法被ST,无疑有必要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必须指出的是,这么多的上市公司出现重大信披违法问题,并不能看作是偶然事件。个人以为,个中或许凸显出目前资本市场所存在的三大“硬伤”。

  “硬伤”一: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惩还不到位。相对于旧版,虽然新版《证券法》已经大幅提高了违法违规成本,但显然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违规成本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及监管部门在执法时顶格处罚的较少。反过来讲,违规成本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当违规成本远远低于违规所窃取的利益时,市场就不会缺少在利益驱动下的铤而走险者。

  “硬伤”二:公司治理不过关。某些频频出现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或者说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的上市公司,其公司治理往往是存在问题的。或公司治理结构紊乱,或“三会”(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运作不够规范,或两者兼而有之。特别是那些“一股独大”、“一人独大”、“一言堂”的上市公司,大股东或个人的意志,往往能决定上市公司的意志。这样的上市公司,不出问题才怪。

  “硬伤”三:制度建设存在漏洞。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比如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退市的问题,沪深证交所均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与其说是惩罚某些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不如说是保护了某些上市公司。显然,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很有必要。个人建议,监管部门应树立“造假即退市”的监管理念。无论造假金额多大,时间多长,只要实施了财务造假行为,一律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并应赔偿投资者的损失。如此,上市公司出现重大信披违法行为会少得多。

  ????

编辑: 来源:



    郑重声明:以上信息为分析师、合作方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改正!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顶尖财经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文不作为投资的依据,仅供参考,据此入市,风险自担。发布本文之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顶尖财经网赞同或者否定本文部分以及全部观点或内容。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