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研究 >> 文章正文

基础化工行业周报:合成生物学周报: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揭牌,有机硒化物合成取得新进展

加入日期:2024-4-16 14:18:36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4-4-16 14:18:36讯:

(以下内容从华安证券《基础化工行业周报:合成生物学周报: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揭牌,有机硒化物合成取得新进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主要观点:
华安证券化工团队发表的《合成生物学周报》是一份面向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汇总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企业信息的行业周报。
目前生命科学基础前沿研究持续活跃,生物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并加速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为人类应对生命健康、气候变化、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重大挑战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生物经济万亿赛道呼之欲出。
合成生物学指数是华安证券研究所根据上市公司公告等汇总整理由58家业务涉及合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构成并以2020年10月6日为基准1000点,指数涵盖化工、医药、工业、食品、生物医药等多领域公司。本周(2024/04/08-2024/04/12)华安合成生物学指数下跌2.24个百分点至800.11。上证综指下跌1.62%,创业板指下跌4.21%,华安合成生物学指数跑输上证综指0.62个百分点,跑赢创业板指1.97个百分点。
2024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峰会召开,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2024年4月14日,“2024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峰会暨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召开,上海市副市长刘多,市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吴金城出席会议,并为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揭牌。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教授,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金勤献教授,神户大学副校长近藤昭彦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成功举办“合成生物突破技术创新项目”路演活动
为推进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加速技术成果孵育转化,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2024年4月10日,合成生物学海河实验室会同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对“合成生物突破技术创业基石”项目及其它优质孵化项目进行路演推广,30余家单位约80名代表参会研讨。
华勘环保再次获批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立项
近日,华勘环保牵头申报的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有机污染场地强化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成功立项。本项目依托“天津大学-华勘环保生物转化与生物修复联合研发中心”,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合作,采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定向强化降解瓶颈菌株的能力,实现混菌的整体强化,指导构建可商品化的菌剂产品。
英威达宣布拟剥离尼龙纤维业务
4月9日,尼龙66和聚丙烯生产商英威达宣布拟剥离尼龙纤维业务,交易的具体细节和过程没有披露。根据英威达的公告,此次剥离资产包括安全气囊纤维、工业丝、CORDURA?(高性能面料)业务,以及与上述业务相关的工厂:美国特拉华州的锡福德工厂、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马丁斯维尔工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金斯顿工厂、英国的格洛斯特工厂以及中国上海的青浦工厂。
金坛:创新为径,抢占风口,竞逐合成生物新赛道
今年,金坛区合成生物企业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喜报频传,成功研发出氨基酸序列与人天然胶原蛋白完全一致且具有天然三螺旋结构的III型重组人胶原蛋白,并能够实现产业化;完成重组IV型(四型)、VI型(六型)、VII型(七型)胶原蛋白研发,其中IV型与VII型胶原蛋白已具备产业化条件,这三种胶原蛋白的成功研制与生产,意味着创健医疗打破了行业内微量人体胶原蛋白无法人工合成的困境。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合成研究院院长李佳佳表示:“创健医疗之前是这一行业的追随者,我们进行了相关创新,尤其是人体微量胶原蛋白研发,是一次全新的创新,在整个行业内率先进行。它可以用于皮肤肌底膜修复、自体免疫疾病治疗,还能应用于软骨修复、骨科再生医学方面,预计今年推出相关产品。”
大宗醇酸非粮合成生物制造企业武汉睿嘉康获数千万元融资
合成生物制造企业「武汉睿嘉康」近日完成数千万元A轮及A+轮融资,A轮由凯风创投领投,华恒生物跟投;A+轮由鼎晖VGC、首义科创母基金投资。本轮融资主要用于纤维素乙醇千吨级中试验证及纤维素乳酸菌株开发等。棕榈资本担任财务顾问。武汉睿嘉康(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由湖北大学“省部共建生物催化与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杨世辉教授团队创建。武汉睿嘉康专注于绿色合成生物制造领域,主要通过系统与合成生物学技术,突破非模式工业菌株认知少、工具缺、改造难的痛点,构建以玉米芯废渣和秸秆等非粮原料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大宗醇酸平台化合物的高产稳产工业菌株,实现生物基燃料与生物基材料及其前体的工业化生产。
2/18
风险提示
政策扰动;技术扩散;新技术突破;全球知识产权争端;全球贸易争端;碳排放趋严带来抢上产能风险;原材料大幅下跌风险;经济大幅下滑风险。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