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科金财(002657.SZ)在官微上发布消息称,公司中标了上海(601229.SH)的元宇宙银行项目。并表示,上海银行作为国内城商行的头部企业,建设元宇宙项目具有行业代表性和示范效应。
事实上,上海银行并非首个试水元宇宙的银行玩家。在2021年底元宇宙领域十足火热之时,就有不少银行纷纷下场布局。近两年,虚拟数字员工、数字藏品、虚拟营业厅等概念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不过,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元宇宙话题逐渐沉寂,科技公司也纷纷缩减元宇宙项目投入。今年2月,微软公司成立仅四个月的“工业元宇宙团队”宣告解散;Meta也将目光转向了有前景的人工智能领域。
银行此时仍在布局“元宇宙银行”或是数字化转型的需要。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元宇宙在金融业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技术条件、运行规则还是应用场景均未成熟,银行搭建真正的“元宇宙”道阻且长。
元宇宙银行再扩容
据悉,上海银行的元宇宙项目将通过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线上元宇宙版手机银行,并选取理财厅、元宇宙营业厅、汽车金融服务等应用场景,打造高度沉浸、良好用户及交互体验、有社交属性的元宇宙银行。
银柿财经了解到,这类元宇宙项目属于虚拟营业厅的范畴,同类型的项目还包括此前工商银行推出的“VR元宇宙虚拟营业厅”以及南京银行上线的元宇宙数字空间“你好世界”等。这些项目均是通过元宇宙为产品营销服务和客户服务赋能。
除此之外,虚拟数字员工、数字藏品等也是近年来银行“扎堆”布局的热点。
事实上,早在2019年,浦发银行(600000.SH)就推出了首位虚拟数字员工小浦。此后,百信银行的“AI虚拟品牌官”AIYA艾雅、光大银行(601818.SH)的虚拟金融理财顾问“阳光小智”、平安银行(000001.SZ)首位虚拟数字员工苏小妹等也相继问世。
银行纷纷布局虚拟数字人,或是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分析认为,服务型虚拟人目前以替代部分重复性较高的人工劳动为主,能够实现减少人力成本,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当下虚拟数字人仍面临着技术、成本等痛点,距离行业爆发还有一段距离。
数字藏品则被一些分析人士视为元宇宙的入场券。自百信银行于2021年11月率先发布首个NFT数字藏品“4 in love”以来,已经有包括农业银行(601288.SH)、邮储银行(601658.SH)、光大银行在内的几十家银行发布了各自的主题藏品。
不过,目前银行推出的数字藏品多以营销宣传为主,实现为银行引流、获客、活客的目的,并不涉及金融属性。去金融化和避免炒作是国内数字藏品的特征。
艾媒咨询发布的《中国数字藏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数字藏品是一个更高效率、综合能力更强的营销工具,具备营销成本低、高话题关注度、易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沉淀私域客户等特征,能够加强用户对品牌的好感度,以数字化手段刺激实体市场的销量,最终形成流量沉淀。
银行搭建“元宇宙”道阻且长
元宇宙之于银行的实际效用,除了降本增效外,还包括为银行探索多元金融服务提供新的途径。特别是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迫切要求下,“元宇宙银行”亦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实现方式。
不过分析认为,银行业想要搭建真正的“元宇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中既有技术因素,如元宇宙银行的技术体系异常复杂、相关技术不成熟、应用开发尚未形成成熟案例;又有商业模式因素,如盈利模式不清晰、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有监管因素,如元宇宙银行带来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问题。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分析称,目前银行推出的虚拟数字人、数字藏品、虚拟营业厅,是元宇宙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初级形态,但还远不成熟。
于百程表示,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与元宇宙有一定的结合空间,比如搭建元宇宙金融场景平台,成为元宇宙中数字资产交易的服务方和支付机构等。
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元宇宙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可能对现有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带来的冲击。
有分析认为,商业银行业务与元宇宙的结合,对于信息安全、反洗钱、经济诈骗等合规问题带来巨大的挑战;元宇宙基于多维虚拟空间、实时交互依赖于巨量的数据作为支撑,也对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数据安全包括网络安全、身份识别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元宇宙作为新生事物运用了大量新科技,如何兼顾技术的效率与安全可控需要进行衡量。
“银行应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对布局元宇宙业务展开差异化探索,也需要关注相关版权、内容等合规工作,对其中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仔细梳理以避免纠纷。”苏筱芮建议道。
通联数据资深行业研究专家汪敏此前认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注意的是,不管采用何种科技,金融和金融机构的本质属性不会改变,要遵循金融和金融机构的本质属性。此外,在引用新技术的时候,要警惕元宇宙道德伦理监管真空,注意保护数据隐私和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