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沙盒”的初心与野望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频道 >> 投资互联网 >> 文章正文

中国版“沙盒”的初心与野望

加入日期:2020-5-19 6:49:24

证券时报记者 段久惠

“监管沙盒”这一在2017年就被监管人士关注和业界讨论的制度设计,正加速由概念研讨到落地执行。5月17日,央行上海总部称,上海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启动;同时,杭州市将在本周召开针对金融科技“监管沙盒”的政策解读会。去年12月,北京已率先试点将首批6个项目纳入“监管沙盒”范围,当前正在推动第二批项目“入盒”试点。

沙盒,也有称沙箱,来自计算机用语,指一种虚拟技术,由英国首创并将其引入金融行业。监管沙盒,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试点“特区”,圈定一个安全空间或区域内,试点项目在满足相关监管部门设定的限制性条件和相应保护措施后,获准在区域内真实市场环境中运行,向真实消费者提供产品、交易、服务;而监管部门则通过全程监测沙盒运行中的表现,在一定期限后评估是否“出盒”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开。

因此,从海外国家的经验来看,申请沙盒测试的往往是从无到有的金融创新项目,要么是在既有的监管体系中“无据可寻”、无法合规运作,要么是合规成本、试错风险很高。而进入沙盒,在监管机构的监测下进行小范围的真实环境测试,一旦发现问题可在第一时间调整,因此也被业内认为有利于实现“让企业较低成本、可控场境下试行新科技,以免导致系统性风险溢出至市场”,而且也有利于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对接和适应国际通行的交易环境、法规会计、行政监管。

近日官宣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跨地区金融监管“沙盒”也被提及。在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中心主任孙扬看来,金融跨区监管沟通、协调成本较高,香港、澳门监管比较独立,通过沙盒有助于融合三地监管,比如建立端到端的全链条监管,解决跨区的个人和企业身份识别、监管数据及标准的统一,进而推动跨三地的套利、避税、洗钱的永久性监管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从监管人士此前在多个场合的表述来看,相比海外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既与国际接轨,即都秉承柔性监管的理念,但又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比如英国金融科技机构在顺利“出盒”后可以申请某方面业务的牌照,但中国在设计目标、参与者和监管模式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入盒主体的准入门槛不一样,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仍然是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在业内看来,上面这一表述里的四大关键词,国际接轨、中国特色、柔性监管、金融创新,精准表达了中国版 “监管沙盒”的初心和野望。很明显,继今年4月底央行主导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扩容至6个市(区)后,相关工作近期在提速。当前阶段,“监管沙盒”从制度设计概念走向监管业务实践,最被业界重点关注、议论、验证的是——谁在入盒、怎么出盒?

市场消息称,近期沙盒监管相关配套细则正酝酿出台,对试点项目准入、退出等一系列管理流程规范及评估标准正在完善。随着试点项目、试行城市不断增量扩容,一些业内期盼的新变化,比如放宽准入机构资质门槛,非持牌的、具备优秀技术实力的企业或被允许单独申请“入盒”等据称有望实现,这是为业界所乐于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