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5-4-10 10:32:18讯: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AI)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25年,AI技术不仅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还将通过技术创新、伦理治理和社会适应,避免对现有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造成破坏性冲击。 那么AI下一个爆款应用在哪里?天弘基金经理助理洪明华在《情投E合》直播间讲解了当前AI所处自身发展阶段,AI具备大规模商业化条件需要那些底层技术的突破等大家关心的问题。 ~投硬科技,选天弘锐军团! 机器人ETF 159770 计算机ETF 159998 云计算AH 517390 科创综指ETF天弘 589860 AI技术迈向智能体阶段:从推理走向行动 1.在市场热度和短期波动背后, AI技术本身的发展究竟现在处于哪个阶段? 自2022年11月底ChatGPT发布以来,至今已过去两年零四个月。在此期间,AI技术取得了显著发展,已明确跨越概念验证阶段,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初期。然而,目前尚未达到完全渗透的成熟期。 AI发展可分为以下阶段:聊天机器人,推理者,智能体,创新者和组织化AI。当前AI行业正处于从第二阶段(推理者)向第三阶段(智能体)过渡的关键节点。现阶段的AI已具备人类水平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开始尝试执行物理或数字世界的实际任务,也能连贯理解多段对话指令。 然而,不同领域的技术成熟度仍存在较大差异。在文本类大模型方面,自deepseek发布后,整体技术路线已趋于收敛。 第四阶段的大模型仍在持续迭代中,目前较为领先的包括阿里巴巴的万象2.1和OpenAI的Sora等。AI智能体领域也处于持续研发阶段,代表性项目有OpenAI的Optimus以及国内近期备受关注的Manus等。 底层技术双轮驱动:成本降低与多模态演进加速AI商业化落地 2.近期哪些底层技术的突破让AI开始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条件? 底层技术突破是推动AI商业化加速的核心驱动力。我们认为关键性底层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大模型成本的大幅降低 通过算法优化与工程创新(包括多头注意力、MoE框架等技术突破),当前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成本已实现指数级下降。早期大模型训练需耗费数千万至上亿美元,而当前如Deepseek V3等先进模型已降至约500万美元量级;推理成本,以API调用成本为例,领先厂商的定价较行业基准显著降低。这种持续下降的边际成本,正在为AI应用的大规模商业化创造必要条件。 2)多模态大模型的成熟演进 相较于单一文本模态,融合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维数据的多模态大模型具有显著优势,它更贴近现实场景的数据处理能力,可理解复杂上下文语境并且支持跨模态内容生成。 锚定AI投资主线:应用领跑,算法筑基,算力突围 3、AI产业链中包括算法、数据、算力和应用4个层面,它们的投资优先级是怎样的? 自2022年底至今,AI行业已历经2~3年的快速发展,产业格局和投资逻辑也随之演变。当前投资应聚焦以下三个核心方向: 1)应用层:商业化加速,弹性最大 AI应用层正迎来商业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其增长潜力显著高于其他环节。其中,通用应用(如PC端AI工具)已相对成熟;终端硬件与垂直场景(如AI手机、AI PC、医疗、金融等)正进入爆发期,例如智能投顾在AI赋能下,传统投顾的周期从3年缩短至1年。同时,成本下降也会驱动AI应用公司ROI的改善,国产大模型调用成本仅为海外(如OpenAI)的50%。此外To C应用更具爆发力,直接面向消费者的AI产品(如AI助手、内容生成工具)可能呈现指数级增长。 2)算法层:技术收敛,头部集中 l 开源生态推动创新:如部分模型采用MIT协议开源,吸引全球超50万开发者共建,加速AI技术重心东移。 l 工程化效率提升:动态参数激活、FP8矩阵运算等技术大幅提高算法效能,模型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l 竞争格局优化:文本大模型技术趋于收敛,头部厂商(如少数几家领先企业)有望占据主要市场份额,行业竞争强度降低。 3)算力层:国产替代加速,需求爆发 l 国产算力 vs. 海外算力: 算力是AI发展的基础设施,当前需重点关注国产化趋势。海外算力(如英伟达GPU)过去表现优异,但现阶段在DeepseekⅠ等发布后,国产替代(如华为昇腾、寒武纪590)等需求激增,包括AI芯片、光模块、液冷等硬件。 打造AI生态壁垒:技术整合+场景穿透+价值共生 4、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需要构建怎样的生态壁垒? 当前AI行业面临技术同质化、盈利模式单一的问题,构建生态壁垒是实现长期竞争力的关键。AI行业生态壁垒的构建主要分为三种路径: 1)技术整合型生态:从硬件到算法 当前AI行业正从单一技术突破向协同发展演进,形成大模型+专用芯片+优化算法+定制硬件的完整技术闭环。这种生态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度垂直整合,实现技术各环节的紧密配合与性能优化。例如阿里巴巴通过通义千问大模型与平头哥自研AI芯片的深度适配,构建了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技术协同。 2)场景穿透型生态:打造商业价值闭环 基于高频应用场景构建的生态体系,能够将AI技术深度融入用户日常行为,形成稳定的商业变现通道。这种生态模式的关键在于选择用户粘性高、使用频率大的核心场景作为切入点。例如,腾讯以微信作为载体,将AI技术渗透至客服、支付风控等基础功能,通过腾讯研选等AI入口创新广告形式,从而获取流量、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字节跳动依托抖音短视频平台用抖音内容反哺整个AI工具的渗透,使用AIGC工具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智能推荐算法优化广告投放效果,并且构建从内容创作到电商变现的完整闭环。 3)价值网络型生态:建立开发者共生体系 通过构建互利共赢的开发者生态,能够吸引大量第三方创新力量,共同完善技术平台并拓展应用边界。这种生态模式的重点在于设计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比如苹果的App Store生态,它的开发者能收到合理的报酬,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这种生态也会建立分层激励体系,深度参与可分享的商业利益,例如百度飞桨平台有15%的交易分成,吸引了200万以上的开发者。 AI如何入局资产配置?看风险承受与行业周期 5、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AI更应该适合作为卫星策略还是核心策略? 投资者在选择科技类投资产品(如AI或其他领域)时,需首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 1)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投资者需采取差异化的配置策略: l 保守型投资者:建议将AI主题资产控制在总资产的较低比例,主体配置应侧重于红利型或债券型资产。 l 稳健型投资者:可采用科技+红利的杠铃策略,将AI主题资产配置比例适当提升。 l 进取型投资者(特别是投资期限较长的年轻投资者):可适当提高主题投资配置比例。 2)投资者需动态关注AI产业的发展阶段及估值水平: l 产业成熟度指标:当AI技术渗透率超过50%或进入成熟期时,建议逐步降低配置比例,转向更前沿的科技领域。 l 估值指标:若AI主题资产的PE、PB、PS等指标达到历史高位,且缺乏实质性技术突破支撑时,应适时减配。 l 动态调整:根据产业进展和估值波动,定期调整配置比例。 3)投资AI板块的其他注意事项: l 市场有效性:兼具AI概念与低估值的标的通常会被市场快速发现,难以长期维持。 l 风险提示:科技赛道投资需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但完全规避配置亦非理性选择。 l 最低配置原则:即使风险承受能力较低,配置个位数比例的AI资产仍有助于优化投资组合表现。 l 时代红利:人工智能作为重要发展趋势,适度配置相关资产是普通投资者参与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具体比例应根据个人风险承受能力确定。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指数的过往业绩不代表任何基金产品未来业绩表现。
(责任编辑:曹言言 HA008)
【免责声明】【广告】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