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密歇根州的汽车工人
他没说出口的是,密歇根州是摇摆州,那些落魄汽车工人的选票至关重要。
特朗普输给拜登那次大选,关键点就是密歇根州的战败,而赢下的两次,密歇根州的15张选举人票都被他收入囊中。因此,他必须要挽救那些废弃工厂,哪怕只是做做尽力挽救的样子。
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那些与沃尔玛相关的美国制造业,加关税不一定有效,甚至可能有反效果,但他总得做点什么给大伙儿看看。
03不可能三角:历史潮流中的宿命
心理学中有一种观点:人是不会变的,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青年时代所建立的世界观寻找证据。
特朗普在青年时代,看到的是林立的工厂、高耸的大烟囱,是工人可以一个人养活整个大家庭,是美国最闪耀的“光辉岁月”。
于是,特朗普在老年时代,要努力把美国变回它曾经的样子——无论里面夹杂着多少私心。
可是,目前看来,这种努力正在落入“俄狄浦斯式的命运悖论”:一个人知晓了宿命,接着努力躲避宿命,然而正是这种努力,导致了他最终落入宿命。
1966年,20岁的特朗普正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沃尔玛则刚刚成立四年。那时候,美国最大的雇主是通用汽车,其工人最低时薪折算到今天大约是30美元;可在2025年,79岁的特朗普奋斗到了美国总统的高位,沃尔玛则成长为美国最大的雇主,但它给工人的最低时薪却只有14美元。
为什么会倒退呢?因为美国联邦法定的最低时薪只有7.2美元——打工人还得夸一下老爷大方。
根源是,美国经济模式陷入了一种能够闭环并不断加强的循环:制造业外流→社会中下层人群收入下滑→引发沃尔玛等企业采取低价策略→为了保持低价而持续寻找成本更低的供应商→制造业持续外流……
特朗普需要挥舞关税大棒来做出打破循环的样子,中国企业不愿也不能接受无休止的内卷,而沃尔玛的商业模式则决定了他不可能再增加成本。那么,在这个不可能三角影响下,平白多出来的成本,就只能由链条中最弱势的美国中下层消费者来承担。